国子监街四牌楼历史考(下)
来源:孔庙国子监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3-07-05
作者:常会营
打印
点击:96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子监街及四牌楼
(民国初年绘制的《北京地图》中的孔庙、国子监)
民国年间,国子监街仍称“成贤街”。经考证为民国初年(1912年左右)绘制的《北京地图》(清末民国初年,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绘制地图普遍采用西法,在城门、寺庙等多处还著有外文),上也标有国子监、孔庙及成贤街。而国子监内又标有“历史博物”,“历史博物”应即1912年于国子监内设立的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8年迁往故宫端门和午门。
查民国十年(1921年)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此时的国子监、孔庙统称为国子监,前为成贤街。此图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的总体风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11日,“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并着手对北平的文物古建进行大规模修缮。初期工程分两期,孔庙、国子监为二期第三、四两项,各三万元,时间计划为二十五年(1936年)4月至9月底,前三月(1-3月)为准备期。后因工程量大、进度慢等原因,古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对文物古建修缮的数量、规模、时间等进行了调整,推迟了大约一年。更新后的文物整理第二项即为孔庙和国子监,特别提到大成殿丹陛石阶雕龙石刻的保护。关于此次大规模维修的内容和时间,先师庙门西侧墙壁以及太学门内东、西两侧墙壁皆有刻石记录。其中,太学门内东侧墙壁刻石记载:“国子监辟雍、彝伦堂、琉璃牌楼、太学门东西碑亭、钟鼓亭等修缮工程及成贤街木牌楼改筑钢筋混凝土工程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三十日开工,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六日完工。”经过此次修缮,成贤街的木牌楼正式改筑为钢筋混泥土结构。
查考证为民国三十年代(1941年左右)由苏甲荣(毕业于北京大学,工作于北京大学,日新舆地学社的创始人)绘制的《北平市全图》,国子监、孔庙及成贤街俱在,而在国子监里又有图书馆存在(应为南学,为京师图书馆)。查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地图,北平市政府工务局绘制的《北平市城郊地图》,可知此时国子监、孔庙属于内三区。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子监街及四牌楼
1953年12月28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关于首都古文物建筑处理问题座谈会”。会议结束后,北京城的牌楼随即面临三种命运,即保、迁、拆。根据政务院制定的文物保护原则,在公园和坛庙内的牌楼得以保存,大街上的除了成贤街和国子监的四处牌楼外,其余的全部被迁移或拆除。自1954年1月至1956年9月,在北京城内展开了大规模拆除牌楼等文物古建之战,至此北京城内跨街牌楼仅剩四座,即成贤街两座和国子监两座,其余都销声匿迹。
1956年,成贤街改称“国子监街”,“文革”之中一度改名“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原称。鉴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国子监街于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被公布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它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
为迎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以及实现“人文奥运”宏伟计划,国家和市政府斥资逾亿,大规模修缮孔庙和国子监,恢复其旧有的规制和格局。自2005年至2007年,历时三载,终告工成。2008年6月14日,是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孔庙和国子监,这两座国子监街上最著名的古建筑,正式定名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近百年来又一次实现了综合对外开放(1928年北京孔庙国子监曾全面对外开放)。经过全面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
2009年6月10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京揭晓,北京国子监街成功当选,入选理由是:“有700年历史的北京国子监街,延续着两千年的中国文脉。多年来,国子监街因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国学文化物质载体,并因此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它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以下图片来自“新华网”)
通过对于国子监街及四牌楼的历史考察,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国子监街及四牌楼悠久辉煌的历史,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故事,更应关注的是这些辉煌历史和生命故事背后所凝聚和沉淀的价值及意义。历史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不管我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从来未曾真正地终结过。我们需要用思维补缀历史,用视角切换历史,用情感触摸历史,用存在诠释历史。人因历史而存在,历史因人而新生!
(责任编辑:墨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