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引领青少年心灵成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08 作者:胡晓容 打印 点击:99

当今世界风云际会,瞬息万变,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在不断涌现、碰撞与磨合,个体在矛盾与冲突中找寻平衡、完善自我。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以其特有的张力,用全身心的力量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和吸收速度,来满足自我心灵快速成长的需要。然而现代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方式与传统成长方式已渐行渐远,致使他们裹挟在成人构筑的现实世界与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以自己独特的探究方式来了解所处的世界与时代,并形成个体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日益复杂的成长环境和各种社会万象,青少年该何去何从,确实令人堪忧。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严峻现实问题。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如何依据青少年成长特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法律意识,关注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下面本文将从分析阻碍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各种成因入手,结合社会浮躁心理所导致的文化以及精神信仰的缺失,来探寻用中华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青少年心灵成长所面临的困境(一)源自社会与家庭的影响1、追求物质,淡漠精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于以往任何时期,虽然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是现实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捧超越了对精神的追求,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心灵家园的荒芜。许多家长也以满足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来诠释爱的真谛,甚至有些家长和孩子在拜金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错把物质等外在条件当成体现自我价值的砝码,缺乏信仰的支撑,缺乏对深层次精神世界的探求,不利于对青少年心灵的泽陂。2、沉迷网络、回避现实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取代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模式,成为时代的宠儿,在其打破时空桎梏为大家带来便捷享受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沉迷于此,不能自拔,这其中不乏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善加利用,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这不只是由课业重的单一因素引发,上网时间过长也是重要成因。青少年眼睛正处于发育时期,长时间用眼后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整,眼肌疲劳不易恢复,从而造成视力下降。网络对身体发育造成的影响还不仅于此,由于缺乏锻炼所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以及长时间辐射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觑的;第二,网络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网络改变了世界,可是在带给大家的海量信息中所呈现的并不全然是美景,青少年的好奇心强,鉴别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其中宣传暴力、色情以及宣泄负面情绪的内容会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心理发展、心灵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而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应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第三,网络阻碍青少年心灵成长。由于现在求学压力大,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些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自我价值感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于是就通过网络来宣泄自我,回避现实带来的种种烦恼。其实他们选择在网络的世界中沉醉,所缺少的正是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不利于青少年心灵的成长。3、重视成绩、忽视学习每个老师都希望桃李遍天下,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气候,在社会过分看中个人教育背景的今日,成绩就成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委提倡减负,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学习班却屡禁不止,其原因在于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现在社会浮躁而功利,缺乏值得推敲的学习动机,过分看重考试成绩。比如:老师的绩效考核与学生成绩挂钩,如果学生智商低于正常值,就不纳入考核范围,因此上演了让学生测智商的闹剧。诚然,成绩之于一个人固然重要,可是又有多少莘莘学子和他们的长辈明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为面子或者为谋生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度、增强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生命本质的了解,拓宽生命的维度,使生命自我完善;逐渐由内而外加深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再回归到心灵层面,最终给社会带来更多正见及影响力,才是学习的意义和幸福所在,其它的只是学习所衍生的副产品。一个心灵富足的人一生是脱离不开学习的。忽视对心灵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只看重学习成绩为自我带来的价值,是一种短见,也是个人和社会的悲哀,生命个体和社会都不会因此而进步。4、违背规律、远离自然顺其自然是人生哲学,也是人生智慧,但是现在具有这种智慧的人不多,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做出违背自然、违背规律的事情,还自鸣得意、乐在其中。在对青少年的心灵涵养上我们就缺乏这样的智慧,要扭转这种局面应该明白以下两点:第一,青少年心灵成长要符合客观规律。我们不应以成人的意志干扰青少年自然的成长节奏,也不应以成人的视角来评判他们。应给予孩子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还给他们体验个体生命成长过程的权利。第二,青少年的心灵成长需要自然造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人们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留给亲朋好友的时间越来越短,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其实心灵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的成长方式,离不开大自然的涤荡,过渡依赖城市生活,会使人丧失对自然以及生命本质的感知,容易造成身心失衡。城市的生活带来心理躁动,自然的抚慰换得心灵宁静,经常接触自然的青少年可以释放他们过剩的能量,懂得敬畏生命并感受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使孩子在自然中体会心灵的震撼,收获心灵的平衡。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孩子亲近自然,这是青少年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是尊重规律、还原自然、因循本质的结果。


  5、热捧流行、冷落传统


  当代流行元素非常丰富,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在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浸染下,最终我们会放下所有疑虑,从排斥到接受。诸如流行快餐、流行文化等流行产物,就是这样融入我们的生活并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青少年正成长在快餐文化蔓延的时代,他们嚼薯条,喝饮料,听流行音乐,玩网络游戏,说网络语言,过西方节日,在这样一个被流行打造的世界里,让他们亲近传统,显得那么不入流。虽然并非所有的流行事物都没有分量,也并非所有的传统都是经典,但是只要流行、不问传统,就会丢失我们的根。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是飘摇不定的民族,一代代的人会因为找不到中华文化的命脉而付出惨重代价。因此,近些年来,出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媒体争相推出各种文化讲座,国学书籍也不再是少数学者的研究专利。国家适时调整了节日放假时间,增添了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假期。这正表明了社会为回归传统而做的努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应该以此为契机,自觉加强中华文化的熏陶,尤其是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提高素质,净化心灵。


  6、只顾眼前,不谋长远


  现在教育有一些舍本逐末的感觉,立足点是教书而不是育人,教知识、学技能所占的比重很大,可是关乎到个人与民族长远发展的育人、育心却没有做到位。其实,一个人心灵是否强大与其学历高低并不成正比。而育人、育心所涵养出来的是不同的人生格局与精神境界。心灵培养任重而道远,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即学习成绩与自我完善统筹结合起来,这才是教育的要义。


  7、突出自我,忽略他人


  当今青少年自我意识非常突出,而对于他人的感受难以体会,只知自己合适,不问他人冷暖。我们培养的不是自私、冷漠的一代,应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姑且不说中华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只要能做到关心、包容与理解他人,社会自然就多一分和谐。


  8、重利轻义,缺乏诚信


  缺乏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弊病,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人们正在一个没有可靠保障的环境中生存。卖食品的不敢食用自己生产的食品;修路的不敢走自己修的道路;前些年因为某内部人士曝光了地铁修建内幕,而遭遇无单位接受的尴尬,正义为邪恶所取代。这种重利轻义,丧失良心,践踏信誉,无视人们尊严和生命的做法,使青少年心灵从小就蒙上灰尘。


  (二)来自青春期的困扰


  青春期个体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身心发展快、变化快,极具反抗心理,有着不确定性和矛盾性。是一个人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时期。因此他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因控制不了激动情绪而引发激情犯罪。所以抓住青少年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多向青少年宣传温暖、光明、积极、向上的具有正向影响力的内容,避免将抱怨、悲观的价值观传达给他们,以保护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灵,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涵养当代青少年心灵的现实意义


  (一)厘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1、对传统文化的界定


  基于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同,而出现了多种释义版本。其实“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复合而成。《辞海》是这样定义“传统”的: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既是传统。《辞源》中又对“文化”作出如下概述:文治和教化。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传统文化可以归纳为: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也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2、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特色,虽然跟随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是一脉相传的。儒家文化是其核心价值体系,除此之外还兼备了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价值观念。涵盖了诸如:哲学、宗教、礼仪、诸子百家、语言、文字、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戏剧、曲艺、建筑、工艺、科技、农业、历法、中医、武术、气功、饮食、服饰、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博大而精深。3、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优秀、经典的一面,也有其阻碍时代发展,禁锢人们思想进步的一面,中华传统文化也概莫能外。对于积极的、光明的、鼓舞人心、符合人性和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优秀先进性文化我们要保护、要继承、要发扬;对于消极的、晦暗的、宣传封建迷信的,压抑人性以及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内容我们要坚决予以摒除,毫不保留。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认清当前形式,对未来保有前瞻性,避免随波逐流,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传统的就都是有价值的,或者都是因循守旧的,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辩证的看待中华传统文化。4、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一个人即使穷尽其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全部吃透。因此我们要善于筛选最精华的部分认真学习,并对已了解到的精髓好好消化、吸收,加以利用。继而把它放到内心深处,在我们最需要勇气与力量的时候,让中华传统文化折射出照耀灵魂的光彩。


  (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于青少年心灵塑造的意义


  1、注重精神追求


  经媒体对九〇后调查结果表明,这一代年轻人充满自信,但普遍缺乏精神信仰,对于信仰,许多人都很茫然。其实信仰之于人的重要性,往往不体现在顺境中,人生总有身处逆境之时,此时精神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伴随人走过风雨迎接彩虹的一抹光亮。对于社会来说,信仰同样重要,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是缺乏凝聚力的社会,当人心涣散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整个社会的道德感集体滑坡,价值观被物化。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精神感召力,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它依托于物质来表现精神,传达一个优秀民族的信仰与追求。当一个人、一个社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透越深,体会就越深,所得也越多,精神追求能涵养青年人的心灵,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利于释放压力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的心理压力很大,青少年过早地脱离了童年充满欢笑的世界,在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之时,就背负重荷。例如:有的学校给学习不好的学生发绿领巾,还有的学校给学习好的学生穿印有优秀生字样的特殊校服,而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队早已屡见不鲜,这无形中都增加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学会通过各种形式释放压力,而不仅仅依赖现代手段,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多元意识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解压的方式,比如琴棋书画、传统健身项目以及古文诗词等都有化解压力,抚慰心灵的作用。只要用心发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


  3、重视个人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个人修养的,强调由我做起、由小事做起。当人人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修身的最初目的就达到了。当自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逐渐完善、逐渐强大之后,才有能力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个人就是社会的基石,个人修养决定社会的总体高度。当每个人都有担当、每个人都有责任时,就会家安、国安、天下平。4、提倡和谐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讲究和谐的,它不但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强调自我意识与行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其实,和谐首先是要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其次是要将小我放逐到一个整体的时空中考量,不能局限在自我意识与需求之上,无限索取、无度挥霍。对人、对己、对社会、对自然皆如此。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遭受天灾人祸的惩罚,我们要引以为戒。和谐是时代、是社会的要求,现在如此,未来仍将如此。让青少年多接触自然,增强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生存环境的了解,然后带着被自然洗练的心,身心健康地融入社会,以创设社会的和谐。要知道人、社会、自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青少年的心灵感知到这一层面。


  5、避免浮躁不安


  心浮气躁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过快的节奏使我们无处安放自己的心灵。中华传统文化讲究韵律、韵味,比如留白是中国画的技法,飞白是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正是这种空、净,才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呼吸,一种动与静的结合,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境。适当的停顿,能使生命力厚积薄法,是一种深层的智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感受,它的魅力从来不只局限于停留在一点之上,可引领人无限地感知。因此,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意境,能开启青少年的心智,使他们逐渐懂得在生活中留白以沉淀自己,更懂得在生命中留白以适时安顿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6、辩证看待问题


  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深入人心的哲理。辩证思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不再将事物简单归纳为非黑即白。从而使青少年不会因遭遇低谷而一蹶不振,也不至因暂时成功而沾沾自喜。如果及早使孩子明白这些道理,那么就会挽救因一些小事而放弃生命的孩子。“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过不去事的人”,辩证思维有助于青少年摆脱烦恼,走向心灵的成熟、睿智与豁达。


  7、保持平和心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诗词中感受如此优美的画面。古典的熏陶可以陶冶情操,帮助青少年保持良好心态。当然对于经典背后的故事大家有自我评判,但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况,要生活在当下,不纠结于过往,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心态的平和,学会化解矛盾,这是值得青少年从经典中借鉴的。


  8、建立大局意识


  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启发借鉴的。譬如:中国围棋的大局观对于在其他领域的总体布局、统领全局、树立大局意识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更是不乏大气凛然的诗篇,这些都是教育青少年放下自我,树立大局意识的优秀素材。


  9、懂得关爱他人


  在北京曾经开展过万名孝星评选活动,引得大家的关注与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讲“百善孝为先”,让孩子从孝敬父母开始,继而学会关爱他人,用自己的心灵温暖他人的心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会发生诸如虐待老人以及幼童被车反复碾压而路人冷酷到底的事件,而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也会随之增加。


  10、培养诚信品质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缺乏诚信的社会是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青少年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必将扭曲。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对青少年心灵教化不能忽视这些传统美德。


  总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萃取的精华,这些正面地能量,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净化、滋养青少年的心灵。


  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引领青少年心灵成长的保障力量


  (一)高度重视、达成共识没有文化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全社会对此应保持高度认同。青少年时期学的快、记得牢,如果这个时候剥夺了他们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权力,而让网络、游戏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用优秀置换糟粕,用有益取代无益,用深刻代替浅薄,用传统结合现代,用中学融汇西学,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在矛盾突显的现代社会,及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灵沃土上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是极为重要的。全社会应达成共识、高度重视、行动起来,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和社会保障。


  (二)整合资源、统筹安排


  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做到不重复,不浪费。要坚持把正确的、精华的内容呈现出来。需要做好统筹管理的工作,首先不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其次避免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现象;也避免热闹一时,冷清一时的情形。


  (三)明确分工、突出重点


  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职责,并围绕各自的重点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


  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政策,把握方向,从总体上把关,发挥正确导向的作用。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求“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强调“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社会各界要认真领会《决定》精神,广泛参与,积极响应,予以各种形式的支持。媒体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具备教育能力和资质的机构,有针对性的定期策划各种层次的讲座,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科研院所要将研究内容加以利用,并给予专业的指导。社会教育机构和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协助学校,强化延伸学习成果,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加学习深度。各级学校落实好对指导教师的培训、辅导工作,对其他教师也应定期进行培训,并针对相应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组织编写教材;每周增加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感受经典;对于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定期组织其参加中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龄人之间的影响力、传播力。家庭也要重视起来,创造条件,鼓励引导青少年深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


  (四)落实到位、长效管理


  为了收到好的成效,就要坚持进行教育,把它作为长期、稳定的事情来抓,落实到位,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总之,综合社会各级力量,可以起到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助益心灵成长的作用。


  四、博物馆在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引领青少年心灵成长中的思考


  (一)发挥自身优势


  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承担着校外教育的责任。每家博物馆都有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之处,或类型不同、或馆藏文物不同,在校外教育中能发挥的空间很大。因此博物馆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好自己在社会教育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去做无谓的重复。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祭祀孔子,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文化,孔庙历史沿革,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与考试的场所,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要集中精力围绕自己特有的内容,把它做精深。切忌没有思路,没有特点,在别人擅长的领域中做文章。


  (二)选择与青少年心灵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1、选择适合的内容人们对某些涉及到思想、文化的内容,会存在不同见解,这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所以在针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时,尽量选择没有争议的内容,对无法回避但尚存争议的历史文化内容要客观表达,实事求是,并根据青少年特点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此为适合之一。之二就是在选择难度上,应与青少年的理解力相适应,比如应筛选浅显的、易于接受和吸收的、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三是选择有感召力、鼓舞人心的内容,激发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力量。之四是可以配合学校现阶段的需要来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所学的内容。


  2、选择合适的方法


  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对青少年教育和对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幼儿的教育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在对青少年的培养方法上应侧重以集体教育为主开展活动。然后再有重点地培养一些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同时又乐意表达的同学,多发挥他们的作用。抓住青少年易受同伴影响的心理,增强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使青少年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来。3、选择适合的形式


  适合青少年的形式很多,但总的来说,对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单一、单调和枯燥。光听讲不运用是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应该为青少年创设参与实践的机会,扩大青少年的眼界与思路,使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协同参加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升华。比如讲解比赛、故事会、朗诵会、中华传统才艺擂台、诗歌接龙、经典名句接龙、辩论会、表演等活动都是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形式。还可以提供平台让青少年自己策划活动内容,创意活动形式,并直接参与管理。参加活动可以使青少年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也促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由初步了解到逐渐热爱,往往人们对付出精力越多的事情,印象越深刻。活动的过程能丰富青少年的感受,本身就是对青少年心灵的一种净化。对适合青少年的活动形式,我们要不怕麻烦、不惧失败、大胆探索、勇于尝试。


  (三)深入开展活动


  要深入开展活动就要做到来去自由,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人员走出去,把需要合作和教育对象请进来。不能自我封闭,可以联系学校、联系管教所、联系相关单位以及其他博物馆,加强资源共享,用大家的资源,办大家的事。共同把活动做成系列,并逐渐深化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


  (四)积累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做活动要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各种关系,克服各种困难。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积累到一手的经验,锻炼队伍,也才能发现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实践的积累有助于形成博物馆在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引领青少年心灵成长的理论基础,对化解心灵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


  (五)逐渐走向成熟


  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博物馆在用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心灵培养方面,也需要历练,并接受时间的检验与社会的考验。


  柳青在《创业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最要紧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在青少年人生成长的重要关口,社会教育工作者要冷静观察、认清形势、深入分析,把握现代青少年心灵成长规律和节奏,在各自的领域探索出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引领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帮助他们走稳人生这最要紧的几步,使更多的孩子避免无谓的牺牲,这是现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未来的价值所在。(责任编辑:墨翰)

首页数字展览学术研究预约购票教育学习藏品展示参观指南国学文化节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京ICP备09003230号

设计制作:孔子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