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大殿

 

走近辟雍大殿,人们会被这座黄瓦红柱的宏伟建筑所吸引。辟雍可以说是世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用的宫殿;建筑形式独一无二。

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型,铜包鎏金,既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辟雍的兴建与清乾隆皇帝有关,乾隆是清朝鼎盛时期的君主,他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几下江南,耗尽国力,是清由盛而衰的“高宗”皇帝。他登基的第二年,就亲临国子监讲学,可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

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内设座。乾隆不甚满意说:“以天子讲学于彝伦堂,只可以说是视察学校,而不能说是“临雍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我们知道,辟雍建筑跟水密不可分,大殿有水环绕才能叫“辟雍”。但国子监内没有水,又不能把辟雍建在荒郊野外有湖有河之地。另外,辟雍没有可参照的建筑物,只凭书上简单的文字记载,要达到既符合古代形制,又要美观实用,实为一道难题。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刘墉和他手下的能工巧匠们,时间不长,辟雍环水工程的设计就搞出来了。首先以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问题,又在环池搭建四座石桥,直通辟雍四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自乾隆48年春动土,到49年冬竣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夸赞说:“辟雍建筑复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务实”。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矗立在辟雍前东西碑亭中。又将他对古时候天子在辟雍内进行敬老尊贤活动时所谓“三老五更”的认识,写成《三老五更说》一文,也用两种文字,分别刻在石碑的背面。这样两座御碑,相同的内容,也成了国子监碑亭的特色内涵。另外,还把国子监里报时的钟鼓,移到琉璃牌坊稍前方的左右两侧,造就高台阶的钟鼓亭,构成了以辟雍为主,包括东西碑亭、琉璃牌坊一组皇家级建筑,为国子监整体建筑群增添了几分高贵的气息和美感。

当年刘墉他们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四角位置原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该设计上报乾隆帝审批,乾隆批转户部尚书和珅审议,和珅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一举多得,实在高明。看来和珅虽是个大贪官,但也确有过人之处。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斜角架梁的建筑结构。斜梁、额方采用金龙合玺彩绘,是最高规格的。殿内地面满铺“金砖”。辟雍是一座方形殿宇,有人会问,古时候皇家宫殿都是九间制,就连门钉都是九九八十一颗。辟雍为何是面阔三间。其实辟雍也是九间制,你不妨在中间划一个“井”字,稍一琢磨就清楚了。皇帝的宝座就安放在正中一间的中心位置。

 

辟雍大殿

 

辟雍大殿背侧

 

辟雍大殿内侧

 

辟雍大殿内侧

 

首页数字展览学术研究预约购票教育学习藏品展示参观指南国学文化节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京ICP备09003230号

设计制作:孔子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