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吴雨初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
时 间:12月23日 星期五上午9:30
地 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 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3-15号
讲座将介绍牦牛和牦牛文化的源流,并讲述西藏牦牛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牦牛博物馆的创办不仅是时间、精力和物力的巨大投入,更是一场场的爱心接力。是爱,铸就了今天的牦牛博物馆。吴馆长的讲述将引领我们走进他魂牵梦绕的西藏,追寻他漫漫“寻牛”之路,分享他创办牦牛博物馆的艰辛与快乐。
主讲人简介:
吴雨初,1954年生于江西,1976年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进藏。先后在西藏的乡、县、地区、自治区工作。曾任西藏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1992年调北京工作,任北京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2011年,吴雨初辞去了集团董事长职务,以援藏干部身份重返阔别20年的故地,任北京市援藏指挥部副指挥,同时筹建牦牛博物馆。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世界第一个牦牛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正式开馆。吴雨初现任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著有《藏北十二年》、《最牦牛》等。
延伸阅读《西藏牦牛博物馆—高原文化的记忆》
珍藏高原文化记忆
2014年5月18日,世界上首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拉萨开馆试运营。回想开馆盛况,吴雨初记忆犹新:“当天现场规定300人,结果实际到场超过1000人,这一天,仿佛成了高原人民的节日。”
据了解,全世界牦牛总数大约为1700万头,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6个省区。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也深刻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一位藏族学者曾说:对于高原人类而言,牦牛是永远的祖先,是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伙伴、邻家亲戚……牦牛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感恩牦牛、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4个展厅,以牦牛为载体,从自然与科学、历史与人文、精神与艺术等角度,传神地展示了牦牛与藏族的关系,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牦牛的敬仰和热爱。牧民捐赠人曲扎带家人来参观时说,到寺庙可以拿到加持过的甘露丸,到牦牛博物馆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像到了家一样。
“开馆当天,第一个走进馆内的是两位牧民捐赠人。牦牛博物馆的真正主人是他们!”吴雨初说,在他心中,牦牛博物馆不是一座动物博物馆,而是一座以牦牛为主题、表现牦牛与藏族关系的人类学博物馆。建馆之举也是希望将其作为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究牦牛与人类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永久性场所。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说,人与动物是分不开的,如何对待在地球上共同生存的同伴,值得思索。牦牛博物馆虽是初创,但是开了一个好头,应该有更多类似的博物馆。
用行动感恩牦牛
吴雨初是最先提出“创建牦牛博物馆”创意的人。他1976年大学毕业进藏,直到1992年才因工作调动回到北京,十多年的藏区生活让他与牦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牦牛还曾救过他的命。“这个想法最初来自2010年北京冬夜的一个梦境。梦里的‘牦牛’和‘博物馆’像动画一样走到了一起,让我萌生了办博物馆的想法。”吴雨初说,此后他多方搜集资料,最后做成了一个关于牦牛博物馆的创意PPT,没想到得到了不少博物馆界朋友的肯定和西藏一些领导、学者的赞同。西藏历史学家恰白·次旦平措曾对吴雨初说,牦牛对藏族有很多恩惠,藏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应当感恩牦牛。
2011年3月,时任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的吴雨初向北京市委辞职,并请求北京市委将此纳入北京对口支援拉萨市的援藏项目。就这样,吴雨初带着PPT再次踏上了援藏之路。经过组织专家多次讨论修改,终于梳理出建设博物馆的三条线索。一是物理形态的博物馆,即建筑,近一万平方米的建筑,投资达1亿元以上;二是内容形态的博物馆,即所有的展陈内容,包括大纲、藏品、文字、图片;三是组织形态的博物馆,即人员、团队、机构及经费。“当时除了PPT,其他一无所有。”吴雨初说。
为了创建博物馆,吴雨初四处奔走。后来北京现代汽车公司捐赠了两辆汽车,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房山区、昌平区、首都文明办、北京日报、北京出版集团也都为牦牛博物馆提供了资金资助,才使得博物馆筹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2011年8月牦牛博物馆奠基,2011年底成立筹备办公室,2012年底,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批准设立牦牛博物馆,2013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牦牛博物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牦牛博物馆终于获得了合法身份和经费来源。” 吴雨初激动地说,我们更要用实际行动感恩牦牛,感恩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动无处不在
“筹建过程很艰辛,但收获更多的是被理解的喜悦。是爱铸就了今天的牦牛博物馆。”吴雨初说。
在八廓街征集与牦牛有关的藏品时,“那些古董商们看我买这些民俗类旧物有些奇怪。”吴雨初说,我告诉他们自己不是商人,也不是收藏家,买的旧物一件也不会流出西藏,将来在牦牛博物馆都能看见,就算替他们保存。后来,当地人得知牦牛博物馆创建的消息,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捐助。一家藏北牧民捻线编织做了一顶牦牛毛帐篷,坐了三天车送到牦牛博物馆临时办公处;如今博物馆的主题画,是吴雨初在微博上看见的,得知创办牦牛博物馆,画作者藏族画家昂桑将画和版权一起捐赠;近两个月的田野调查,走访了4个省区的牦牛产区共计47个县,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居民都非常支持建设牦牛博物馆。他们捐赠很多与牦牛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牦牛皮围裙、野牦牛头骨等,还提供了许多与牦牛文化有关的线索。“而且在牦牛产区,接待牦牛博物馆田野调查也像火炬传递一样,一站一站传递下来,令人感动。”吴雨初说。
2013年5月18日,牦牛博物馆筹建工地举行了捐赠仪式,拉萨市副市长计明南加代表牦牛博物馆接受了来自军人、老人、僧人、收藏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共计50多人200多件藏品的捐赠,其中一位叫次仁扎西的藏族老人捐赠了88件藏品。“当天,拉萨老城区的人相遇都要问一问,你给牦牛博物馆捐赠了没有?”吴雨初告诉记者,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共征集藏品2000余件,其中捐赠达40%。
对于牦牛博物馆的未来,吴雨初说,牦牛博物馆现在仅仅走出了第一步,从专业角度来说,博物馆的所有人员都在认真、努力的学习当中,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一,要继续征集相关文物,它是反映牦牛和藏族关系的一个物证;第二要深入研究;第三要进行推广,希望国内外的朋友们都能通过牦牛博物馆了解牦牛文化、西藏文化,也希望有机会将牦牛文化展带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牦牛及其文化精髓。
《最牦牛》
本书是一部记录西藏牦牛博物馆建馆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以朴实的笔法记录了西藏牦牛博物馆从构想到落成的这一历程中的种种兴奋、挫折、机遇,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等。
《藏北十二年》
用简约隽永的文字记叙了作者在藏北那曲地区十二年的生活、工作经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不同的层面反映了西藏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一个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无保留地融入到这片高原,融入到藏族人民的生活。
文章来源:西藏牦牛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亚格博)在清华大学——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8c5osURSsTeOBtGJR2t4XA